60多份荣誉证书铺就成她通往“河南青年五四奖章”的路
近日,第27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公布,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00后”大学生申欣榜上有名。“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河南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从刚入校时“懵懂小白 ”蜕变成现在的“河南优秀青年”,申欣整整用了4年,这4年,她走得既坚定又踏实,放在她抽屉里的60多份荣誉证书、专利证书、资格证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优秀青年,一定是祖国需要的青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把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4月29日,捧着沉甸甸的奖章,申欣激动地说。
申欣,2000年1月出生,党员,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智行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171班(共28人)班长兼团支部书记。申欣选择学医,受她姥姥影响很大。“2018年7月,姥姥突发心肌梗塞,发病时我就在身边,可是却无能为力,送到医院的时候,医生说要是再晚来几分钟就没命了。在医院陪护期间,我愈发觉得医生是个很伟大的职业,能用医术去延长病人生命的长度,所以,第二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申欣回忆。
进入大学之后,申欣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学知识。除了认真上课外,申欣还喜欢去蹭课。在她看来,同样一门课,不同老师的侧重点和讲授方式是不一样的,多听听,更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不仅如此,她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做科研、认真写论文。据了解,申欣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第四届全国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获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等50余项个人荣誉。
除了学习,申欣还十分热衷公益事业。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的消息让人们对新冠病毒非常恐慌,了解到抗疫工作需要大量志愿者后,申欣在家乡安阳推动成立“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联盟”,引领身边200多名大学生投身一线,他们帮助村民进行信息登记,维持秩序、运送物资、讲解防疫知识等,用青春力量助力当地的防疫工作。2021年,面对猝不及防的“7·20”洪涝灾害,申欣再次加入到家乡抗洪志愿服务中,不在乎泥水有多脏,坚持为家乡学校排水清污、抢救教学用资、排除安全风险隐患,充分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作为“科班”出身的她,又利用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为居民讲解洪涝灾害后的卫生健康防疫知识,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暑假,一回到家的申欣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分给她的任务是上门做核酸。申欣负责的采集人员中有一个久病卧床、性格孤僻的老先生,第一次去他家采集核酸时,她了解到老先生的孩子都在外地,老伴儿身体也不好,每天的早餐都是对付了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次日起,申欣吃早餐的时候,会额外多买两份,给老人送过去后,再去志愿服务站点报到,连续半个多月,风雨无阻。有时候,申欣还会给他们带一些生活用品。老先生因久病卧床,不愿与人交流,申欣贴心地买了个收音机送给老人,让他没事听听解闷儿。到后来,申欣上门采集核酸成了老先生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他老伴儿曾这样对申欣说:“就等着你来做核酸,你一来,他能高兴大半天呢。”据了解,申欣连续3年带头参与抗疫、抗洪志愿服务,共计620小时,累计采集核酸标本22000余人,被安阳市市委授予“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优秀抗疫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烈日下,每天穿着闷热难耐的防护服为居民做核酸检验测试后,申欣将把科研目标瞄准了防护服,于是,她的《“大白”新“神器”—智能控温水冷防护服》荣获了第四届全国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去养老院献爱心,看到下肢行动不便的老人后,她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后来,她参与的科研项目《复骨宝—国内首创VR脑机下肢骨折康复训练器》荣获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申欣说:“这些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收获颇多,让我对从科研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学医的选择,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医学技能,时刻准备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施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很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探讨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重视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