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止于监管
更严厉的法律固然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但再严格的法律都需要严格的监管才能实现。
应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监管部门更有力和高效。同时也应认识到,监管部门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给所有食品企业派驻监管员。何况监督者也是人,也需要约束。
最近网上曝光的东莞米粉事件,又一次引发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有网民指出,不堪入目的食品加工状况恰恰暴露出有关部门的监管缺位,因为“只要动真格,查到并不难”。
食品生产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监管难度很大,没办法做到万无一失。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会有人钻空子。因此,除了监管,更应有制度措施。
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大众吃什么都不放心的现状,社会上重典治乱的呼声日益高涨。
据报道,目前我国正在整合食品安全标准,已公布新食品安全标准429项,还将通过2014年至2015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最终的食品安全标准将被整合为1000多项。另外,卫生计生委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开通启用,届时公众能够最终靠该软件查询某种食品添加剂可以用在什么食品当中,最高使用量是多少。
在此之前的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该草案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
国务院总理就此次修法强调:“我们既然决定修法,就要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出发,对那些丧尽天良、蓄意害人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通过修法,给予他们最严厉的处罚!”表达了政府决心改善食品安全现状,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决心。
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也指出了保证食品安全任务的艰巨性。
张勇指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逐步趋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仍然明显,一些领域假冒伪劣、违法犯罪问题还很严重,这既有产业基础、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也有法治失序、道德失范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食品安全监管属于“九龙治水”、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见利益就上,见问题就让。类似“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三顶大盖帽管不好一盘豆芽”的现象十分普遍。
每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加强立法”“加强监管”的呼声总是此起彼伏。毫无疑问,立法与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它不是全部。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监管是很重要,但对食品安全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监管,监管更多的是在出问题以后采取的措施,食品生产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监管难度很大,没办法做到万无一失。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会有人钻空子。因此,除了监管,更应有制度措施。”朱启臻表示。
同时,一种食品中有几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如果都一一检测,其成本会高到大众没有办法接受。而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如果生产者能积极地控制原料品质、生产流程、环境卫生,就能够更好的降低回避很多风险。从生产环节保证食品安全,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幅度的降低,再配合检测就能减少问题产品的上市。
比如欧洲的牛奶,执行了良好的生产规范,就用不着每批都去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检测的价值在于对风险最高的因素进行“复查”,确认它在安全范围内。
朱启臻认为,对于食品安全治理需要综合性的举措,他认为“仅仅靠监管,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方面也无法监管,比如过期食品,换一个标签继续卖,能检查出来吗?很难”。
如果生产原料就是重金属污染大米或者过期大米,那么加工环节再怎么注意安全,也无法生产出安全食品。源头很重要。“这也不是靠监管,你能看得住吗?”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给出的建议是:“实施严格的企业准入政策。同时进行抽检,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通过公布抽检结果,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让广大的媒体和消费者做监督。”
朱启臻则主张设置一种机制,使得生产者有自觉自愿担负生产安全食品的责任。他认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家庭农场就是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有效路径。家庭农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稳定性。一个家庭要靠这块土地来生存和发展,还能够继承给子孙后代。他们就会十分爱护和珍惜土地,不会故意施用违禁药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土地,因为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要考虑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利用发展。
“现在有一些承包大户做农业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能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吗?不可能!我们现在的很多政策忽视了可持续性农业特点,支持了短期行为,为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埋下隐患。通过家庭农场制度,能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在家庭农场中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品牌效应,实现优质优价是可行的途径之一,原因主要在于这样的制度下,农民会注重维护自己的品牌和信誉。”朱启臻表示,当然现在家庭农场很不规范,假的比较多,有些做得很好的,也没有注册为家庭农场,要引导他们注册家庭农场,并给予政策支持。
“在农产品、食品领域搞投机,不择手段想赚大钱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朱启臻建议。
朱启臻认为,农业与食品经营是要保障一国人民的基本消费需要,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给予扶持和支持。否则,如果到了食品企业不造假就难以生存的境地,监管就会失去作用。所以在监管加强的同时,要加大扶持、支持力度,让农产品、食品公司能够取得合理收入。
中国食品生产的软环境亟待整个社会来一起改善,“食品安全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就食品安全论食品安全,也不要完全寄希望于监管和惩罚,那样是没有出路的。安全食品需要监管,更需要扶持生产。”朱启臻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