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华章①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思政·大融合·大化工”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我们有了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执行力。愿母校蒸蒸日上,为祖国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热血青年。”回忆起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点点滴滴,2019届优秀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晓昊这样说。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70年来,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发展化工主干专业、服务化工行业为己任。近年来,学校创新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化工”立德树人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支点,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互动融通,以“大思政”引领育人改革。
学校整合全域育人资源,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落细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岗位工作职责,将育人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二级院部发力、全校各方热情参加、专兼队伍紧密结合、学生强化自我教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建立德技并修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等6个配套制度,制定多个实施方案,深刻把握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学校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连续6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提炼省级德育特色案例1项。
为了破解育人平台和机制缺乏问题,学校聚集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育人力量参与育人全过程,以“大融合”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以构建全员协同、全域联动、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工作体系为目标,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挖掘各领域、各部门、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协同育人体系联动同向发力。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泸天化学院、川酒学院三大产业学院,学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办学双主体,顶层、核心层、基础层构成的“三明治式”产教深层次地融合模式,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互利双赢动力机制、全面监控评价机制、协调运行保障机制四大机制,推动“1234”协同育人体系有效运转。
当前,学校已与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泸县、叙永县以及绵阳市盐亭县、宜宾市长宁县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组建由2家高职院校、8家中职学校、43家企业组成的四川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的泸州高新产业发展产教联合体成为四川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项目,搭建起“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与福建永荣科技有限公司等56家企业合作举办定向班,其中40余家企业在学校举办减免学费模式的定向班。
学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大化工”特色育人格局。引入万华化学、福建永荣、泸天化等头部化工企业,校企共同参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全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精神。学校整合校企优质师资和实训资源,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促进教学过程高度对接生产的全部过程。政行校企协同共育,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质量化工工匠搭建了平台。学校注重发挥校园内的泸天化林、合盛林、新凤鸣林等企业捐赠林园的环境育人作用,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承载育人功能,滋养师生心灵。
四川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换届大会暨四川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一次理事大会
学校直面化工人才教育培训短板,精准施策,创新构建“多元共育,虚实结合,技安互融”化工专业群“高精特”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在人才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近三年,学校为企业输送了3400余名“既懂技术又懂安全”的行业急需人才,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比例达78.75%。与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轻化工大学联合开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育项目已于2022年招收首批学生。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在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在各类省级文体、双创比赛中获奖60余项,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奖6项。学校易班工作站被评为“全国优秀易班共建学校”“全国三星级易班学生工作站”,并入选国家级优秀易班共建案例1项。“易班+诊改”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项目,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供稿)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很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广聚英才、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助力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推进南岸区重大慢性病防治中心试点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鸣沙山东麓、党河北岸,莫高窟散发着穿越千年的璀璨华光。这里,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塑……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
在建院30周年之际,经广大院士推选,中国工程院精选出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以及中国工程院100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
走进河北保定立中车轮集团,实验桌前,年轻工程师用扫描电镜检测铝合金中的夹杂物;隔壁的试制车间,工人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精炼熔剂和净化工艺,对再生铝的铝液进行二次净化提纯……
“国字号”博物馆又添新成员!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这一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举办首展系列活动,引发广泛关注。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新坐标”在经济地理版图中更加醒目。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逐步提升。